查看原文
其他

75载强国复兴,中国银行讲述了怎样的金融故事?

张璟 南方周末 2024年09月30日 09:01
全文共5459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作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中国银行所讲述的故事,是关于创新驱动、服务实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关于践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更是关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风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


文 | 张璟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从基础薄弱蜕变为全面繁荣兴盛,从满足温饱跃升至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从局限中破茧而出迈向开放自强,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5载,在中华民族的强国复兴之路上,有着怎样的金融故事?

金融报国,金融为民。作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中国银行所讲述的故事,是关于创新驱动、服务实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关于践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更是关于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化解风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国银行自身发展历程的缩影,更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写照。

1创新筑未来
这是一段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故事。
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百余年来,中国银行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以创新潮涌提升发展“成色”,以金融活水为强国复兴注入崭新动能。
走进辽宁大连的专精特新企业,新一代船艇综合驾控指挥系统在车间矗立,一架架仪器在高精度机器人的精准操控下完美集成,这里便是新型海上无人艇的研发基地。
十几年前,该公司开始研发海上无人艇时,缺少资金、没有实验室,中国银行通过实地调研,综合评估企业发展潜力和未来前景,及时给予金融支持。十多年来,中国银行常态化坚持对该企业进行项目调研,探索银企合作新的结合点,助力企业攻坚核心技术、构建自立自强的产业形态。
当视角从高新技术园区聚焦到东北地区,这个曾经在中华民族强国复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老工业基地,也悄然发生变化。
过去一年,辽宁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推动下,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去年7月,中国银行与辽宁省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科技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为辽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这仅仅是中国银行担当国有大行“主力军”职责,着力服务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推动东北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强国复兴道路上,中国银行始终坚持以金融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第25年,也是中国银行扎根塞上,服务宁夏建设的第45年。中国银行因地施策,持续加大对绿色信贷尤其是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在经济资本、价格、规模、授权等配套措施上予以倾斜,差异化制定产业项目信贷审批流程,大力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站在宁夏中卫的腾格里沙漠远眺,1700多万平方米的草方格连绵不绝,220余万块光伏板与沙漠交相辉映,这片“光伏海”便是“宁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中卫3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的光伏阵列。

▲ 中国银行支持的“宁湘直流”配套新能源基地中卫3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二期全景。
早在项目建设之初,中国银行宁夏区分行就针对该项目建立提前预审机制,开辟绿色信贷重点项目快速审批通道,第一时间批复贷款额度,用于支持企业光伏面板采购、组件采购及项目整体施工建设等,以金融动能点亮东中部地区的“万家灯火”,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

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到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国银行始终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把金融资源投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间,中国银行聚焦纺织轻工、家电制造等多个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积极提供金融服务,为国家经济腾飞提供了有力保障;前瞻性地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潮,支持全国范围内85%的程控电话网络,让信息高速公路通达四方;为全国85%的火箭等航空器提供资金支持,托举中国航天梦翱翔宇宙。

进入新时代,中国银行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不断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渠道资金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和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75年,日新月异的大国重器,彰显的是坚实的“创新”根基。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75年来,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始终涌动在中行人的血脉里,绵延于祖国河山之中。从长三角到粤港澳,从生产车间到研发场所,从广袤沙漠到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行至改革的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国银行将以金融创新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不断书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故事。
2砥砺赴小康
这是一段砥砺奋进、民心相与的故事。
初秋,踏上一片被嫣红与金黄交错渲染的土地——陕西咸阳,这里曾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黄土漫天旱塬贫瘠,如今,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金黄的稻谷随风舞浪,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75年,扑面而来的大国气象,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人民”气息。
“85后”女生刘阿娟以前在北京工作,为了照顾病重的父亲,毅然回到家乡创业。依托适宜的气候和光照,渭北旱塬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沃土,刘阿娟便产生了苹果种植的想法。然而摆在她面前的困境便是缺少资金、没有土地。了解到她的情况后,中国银行的挂职干部帮忙牵线搭桥。在中国银行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刘阿娟在村里流转700亩土地,购置现代化设备,种植有机、无公害的特色苹果,并创立“爸爸的苹果”品牌。看着标准化、规范化打理的果园,越来越多的村民和果农踊跃加入,形成了当地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帮扶是中国银行精准帮扶的重要之策,为牵住产业帮扶的“牛鼻子”,中国银行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建立产业项目储备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在旬邑县设施大棚产业帮扶基地,一座座标准化春暖大棚、智能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排列着,育苗、盖棚、摘果,一派忙碌景象;在食用菌产业基地,菌棒生产厂房拔地而起,科学专业的菌棒生产线、育菇房、净化车间大幅提高了蘑菇品质和生产效率,助推群众不断增收致富……
除了产业帮扶“精准滴灌”,中国银行还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跨境联动”,主动对接拓宽农产品海外销售市场,在咸阳举办当地首次产品产业跨境推介会,联动中国银行多家海外机构,助推当地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持续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 中国银行助力陕西农产品亮相进博会。

坐拥全球化优势,中国银行持续推动“北四县”(指陕西省咸阳市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四个县)农产品亮相国际展会舞台。进博会上,中国银行驻村书记和助农达人在“助农直播间”推介“北四县”特色农产品,吸引一批网友点赞关注;消博会上,中国银行定点帮扶展区开设农产品货架、助农直播间、试吃台、互动游戏区,开展消费助农活动,吸引国内外客商和游客纷纷驻足……

“我们开展定点帮扶工作的初心是具体的、生动的,充满了感情。”中国银行挂职干部王蕾说。

早在1994年,中国银行第一批挂职干部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武平、长汀、连城四个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七年时间里,一批批中行人把辛勤和汗水写在闽西大地上,有力地支持了闽西经济建设。2002年,辗转三秦大地,中国银行将脱贫攻坚的决心与干劲挥洒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四个县的土塬之上。

从福建龙岩到陕西咸阳,三十载风雨兼程帮扶路,一代代中行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从中行人于崇山峻岭流淌金融细流,将金融服务送进偏远山村,到广大驻村干部在广袤田野上播种希望,把乡村振兴写在祖国大地上……正是每一份努力奋斗的汗水与付出,汇聚成了推动脱贫攻坚的坚定力量。

2021年,在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后,一个个中行人继续不懈前进,叠加成迈向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中国银行快速响应、积极作为,以高质量普惠金融服务精准对接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需求,推出“粮食种植贷”等普惠金融服务方案,保障全国粮食主产区及重要农产区农业生产;针对涉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通过“惠担贷”普惠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农机设备加工制造等方面的资金难题,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不断注入金融动能。

▲ 中国银行客户经理走访客户,现场了解经营情况,为其提供综合金融支持。

金秋时节,稻谷金黄、颗粒饱满,数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广袤的田野里缓慢行进,随着机器轰鸣声,拉开了水稻开镰收割的序幕,也生动展现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景象。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才见风光无限。从助力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中国银行以金融力量不断补齐民生进程中的一块块短板,推动中国人民从解决温饱,到脱贫攻坚、梦圆小康,进入共同富裕历史阶段、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享受到更多福祉,共同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3扬帆向世界
这是一段和合共生、扬帆出海的故事。
24年前,中非合作论坛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应运而生。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多年来,中非合作的累累硕果,生长在中非广袤大地和山水之间,蜿蜒于一条条公路、铁路之中。
就连一片茶叶,也结满中非兴绿富民的硕果——回溯千年,中国茶叶通过古丝绸之路走向非洲。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一片生机盎然的绿叶又回到了中国。
作为目前最大茶叶出口国的肯尼亚,依托中国银行的“中银e企赢”平台,通过进博会这一“金色大门”,得以将茶叶销往中国市场,为肯尼亚当地民众铺设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肯尼亚茶农在茶园采茶。
“中国银行帮助这片源自中国、长在非洲的叶子,又回到了中国,架起了一座中非友谊的桥梁,通过共饮一杯茶,把中非文明紧密联结在一起。”非洲茶叶公司创始人感慨道。
自2019年起,非洲茶叶公司搭乘进博会的东风,在中国银行内罗毕代表处的精心推介下,频频亮相于进博会撮合活动。中国银行累计为其撮合10余家客户,交易金额超过1.2亿元。
事实上,中国银行与非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彼时,中国银行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开设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家分行,成为首家进入非洲的中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中国银行是中非合作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在非洲土地上,中国银行为安哥拉石油勘探开采、赞比亚矿业开采冶炼、埃及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基建领域提供信贷支持,承载着非洲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在中国消费市场,坦桑尼亚的牛油果、毛里求斯的红糖、茶叶和朗姆酒等非洲特色农产品通过中国银行跨境撮合平台漂洋过海,丰富着中国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

中国银行支持的中国有色集团刚果(金)卢阿拉巴火法炼铜项目。

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不仅为中非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银行以资金融通助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覆盖4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100个,累计授信支持超过3410亿美元。从雅万高铁到中老铁路,从匈牙利光伏电站到马来西亚东部沿海铁路,中国银行着力推动与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硬联通”和金融合作“软联通”,助力谱写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为中国金融“走出去”的先行者,中国银行的“世界故事”远不止于此。

1994年,中国银行发挥业务优势,助力国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在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及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和1995年,中国银行先后成为香港、澳门发钞行,协助国家对两地恢复行使主权。

为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2009年7月,中国银行率先办理了全球首笔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十五年来,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服务网络和外汇外贸专业优势,完善跨境人民币服务,促进经贸投资便利化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助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年6月3日,中国银行塞尔维亚人民币清算行正式开业,成功办理首笔跨境人民币汇款业务,至此,中国银行已有15家机构担任人民币清算行,39家机构直接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此外,随着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中国银行积极抢抓外贸新业态发展机遇,护航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为中国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到助力国家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从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到加强外汇资金运用、支持远洋运输船队建设,从连续多年作为进博会、服贸会等国家级重要展会合作伙伴,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银行始终发挥全球化优势,将自身的发展深深融入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75年,波澜壮阔的世界变局,不变的是金融建设者的砥砺初心。

大道众行远,携手启新程。中国银行将持续发挥全球化优势,着力提升跨境金融发展能力,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支持服务“走出去”“引进来”企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金融排头兵,不断推动全球化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长江口外,东海之滨。从空中俯瞰,汉口路50号像一艘航船静静锚泊,见证风雨沧桑。

1949年至2024年,跨越75年,新中国在硝烟中淬炼,经历涅槃重生,于改革开放里春潮蝶变,于强国复兴征程上砥砺奋进,而今扬帆起航,驶向广阔世界。

入世、世界工厂、自贸区、进博会、“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作为民族金融的旗帜,中国银行始终勇立潮头,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将金融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创新未来、关乎民生梦想、关于开放致远的生动故事。

从百余年前“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胸襟,到如今迈上新征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变的是策略,不变的是初心。潮平岸阔,风正帆扬,跨过历史的滔滔洪流,中国银行将对标全球一流金融企业,打造强大、韧性、安全的中国特色国际化金融机构,以更加锐意开放的姿态续写百年荣光,继续讲述属于中国的金融故事。


(专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方周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